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打工、生意、事業的區別
打工是一個人為別人做點事情;
生意是一個人做點事情;...
事業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一生都做不完的事情。
打工是很多人為個別人賺大錢;
生意是一個人賺錢;
事業是一群人共同實現一個偉大夢想的同時,順便賺點用不完的錢。
打工只會賺一種錢——維持生存的工資;
生意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狼多肉少;
事業是賺不賺都在做,賺錢和賠錢的時候一樣快樂平靜——積累財富。
打工身份一成不變,完全靠體力;
生意是短暫的挖掘,用腦在攫取;
事業是持續的深入,用心在經營。
打工時間久了主要是靠混;
生意主要是在做事;
事業永遠在經營人心。
打工是怎麼樣能讓老闆看得起,命運由別人主宰;
生意是用來炫耀的,活在他人的世界,不斷與人比;
事業是用來追求和超越的,永遠只和自己爭,只與昨天比。
打工是一天一天等工資;
生意是一天一天看收入;
事業是一天一天創造價值。
打工是一幫毫無動力的人;
生意是一個人短暫的興奮;
事業是一群人持續的幸福。
打工以時間為中心——上班等下班;
生意以利潤為中心——唯利是圖;
事業以幫助人照顧人的需要而存在——以人為本。
打工只需要一技之長;
生意只需要經營方法和經驗;
事業需要提高人的心境和眼界。
打工是一群人完成老闆的目標;
生意是一個人單打獨鬥;
事業是一群人彼此鼓勵與合作,民主時代的產物。
打工是永遠在最底層;
生意有嚴格的級別與組織架構,不可能超越;
事業重點在於分工的不同,級別只是方便對接外界。
打工者影響人靠的是小聰明;
生意場的老闆影響人靠利益;
事業領袖必須影響人先把利益放下。
打工者看老闆的臉色講話;
生意人用心眼講話;
事業人用心講話。
打工是用時間換錢;
生意是用時間和健康換錢;
事業是用較短的時間建立資產,由資產帶來持續不斷的收入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打工者退休以後什麼都沒了——因為收入、健康、名譽都縮水到極點;
生意人退休以後開始用錢買命——要用錢買回之前透支的健康;
事業人退休以後更有經驗和價值——因為他們傳承了創業思維和經驗。
打工是怎麼樣能讓老闆看得起,命運由別人主宰;
生意是用來炫耀的,活在他人的世界,不斷與人比;
事業是用來追求和超越的,永遠只和自己爭,只與昨天比。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你的人生有備胎嗎?
每輛車子都會有備胎,你的人生有備胎嗎?
你的工作非常的好,但是拿掉你的專業,你還有什麼呢?
當我的老師告訴我,要走出來學習成長、找備胎時,
我心想:我的工作這麼好了,還要出來學什麼,找什麼備胎?
我的老師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危機,便告訴我『你的工作非常的好,但是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隻海螺,常看到漁夫拿著長長的釣竿要釣他,每當他看到這危機時,
他的頭就縮進去他認為十分安全的殼內,躲避一切。
隔了幾天,他想伸出頭來看看風景,呼吸一下空氣。
他突然發現…周遭環境變的都不太一樣了,他身處在一家海產店,外面標價:50元。
我就像這個海螺,遇到困難,都躲起來。我們在老板眼中,也只是一個價錢。
【在順境時找出路比在逆境時找退路還來的簡單】
在我上班的單位,若有一個人要升遷,要單位領導開會決定,其中一位主管得報告為何要讓他升遷,有2/3的人通過,那個被提名的人才可以升遷。
曾經,單位有位下屬因為工作表現不佳,副總一句話,他就走路。
升遷要很多人同意,可是離職卻只是一個人講,就得走。
我們的未來就掌握在一個人的二片薄薄的嘴唇上。
但是透過不斷的學習,我讓我的未來掌握在自已手中。
老師說:
如果你認為你是個人才,那你要放在對的舞臺,不然老闆會把你當木材燒。
如果一年以後,你被迫馬上離開這裡,你有多少優勢能讓你快速轉換理想跑道?
如果十年以後,你被迫中年失業,你那時剩多少優勢能與新世代競爭?
【瞭解趨勢才能找到自己的優勢】
英特爾裁員五千人,讓我不禁又嚇出一堆冷汗,這些人,領著高薪,擁有著人人羨慕的頭銜上班時,可曾想到會有這一天?到底是為什麼?
難道他們的專業有問題嗎?能在這些知名企業上班的起碼都有兩把刷子。
曾經有個臺灣記者訪問『窮爸爸與富爸爸』的作者:
「我想要在我的工作上更上一層樓,我應該去進修我的英文嗎?」,
這位作者回答他:
「難道紐約街頭的乞丐,英文能力比你差嗎?」。
很顯然,不是專業上的問題,這也是多數人始料未及的,總以為只要不斷的精進精進知識,
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可惜趨勢不斷地在改變。
台灣摩托羅拉總代理商的楊貫一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一家生產筆記型的電腦公司,因獲利短少,轉而生產手機』。
短短一句話,對公司來說,只是關掉一個獲利少的生產線,而增加一個獲利高的生產線而已。
對當初幫老闆賺進大把銀子的工程師,卻要面臨被裁撤的命運。
『在2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5年』;
『在1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2年』;
『而現在,你所擁有的優勢,只能維持半年』!
朋友,用你現在所擁有的能力還能用多久?
站在公司的立場,公司要生存下來,沒有他路時,就是裁員。
升遷要單位領導開會通過,看似嚴格,這其中又會有多少不公正。
別忘了既然需要讓單位元領導對你的所有表現滿意之前,
你可能還得需要讓你身邊幾十個同事對你都滿意啊!
在那樣的環境下,你就別以為努力就會有收穫了。你唯一最堅固耐用的優勢是?
仔細觀察:
大街上,公路上的車再好的奔馳寶馬都是四個輪子在跑,但是他們都有一個重要的輪子,
你看不見,那就是備胎!
經常問問自己,在風雨人生路上,你有人生的備胎嗎?

你的工作非常的好,但是拿掉你的專業,你還有什麼呢?
當我的老師告訴我,要走出來學習成長、找備胎時,
我心想:我的工作這麼好了,還要出來學什麼,找什麼備胎?
我的老師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危機,便告訴我『你的工作非常的好,但是拿掉你的專業,你剩什麼?
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隻海螺,常看到漁夫拿著長長的釣竿要釣他,每當他看到這危機時,
他的頭就縮進去他認為十分安全的殼內,躲避一切。
隔了幾天,他想伸出頭來看看風景,呼吸一下空氣。
他突然發現…周遭環境變的都不太一樣了,他身處在一家海產店,外面標價:50元。
我就像這個海螺,遇到困難,都躲起來。我們在老板眼中,也只是一個價錢。
【在順境時找出路比在逆境時找退路還來的簡單】
在我上班的單位,若有一個人要升遷,要單位領導開會決定,其中一位主管得報告為何要讓他升遷,有2/3的人通過,那個被提名的人才可以升遷。
曾經,單位有位下屬因為工作表現不佳,副總一句話,他就走路。
升遷要很多人同意,可是離職卻只是一個人講,就得走。
我們的未來就掌握在一個人的二片薄薄的嘴唇上。
但是透過不斷的學習,我讓我的未來掌握在自已手中。
老師說:
如果你認為你是個人才,那你要放在對的舞臺,不然老闆會把你當木材燒。
如果一年以後,你被迫馬上離開這裡,你有多少優勢能讓你快速轉換理想跑道?
如果十年以後,你被迫中年失業,你那時剩多少優勢能與新世代競爭?
【瞭解趨勢才能找到自己的優勢】
英特爾裁員五千人,讓我不禁又嚇出一堆冷汗,這些人,領著高薪,擁有著人人羨慕的頭銜上班時,可曾想到會有這一天?到底是為什麼?
難道他們的專業有問題嗎?能在這些知名企業上班的起碼都有兩把刷子。
曾經有個臺灣記者訪問『窮爸爸與富爸爸』的作者:
「我想要在我的工作上更上一層樓,我應該去進修我的英文嗎?」,
這位作者回答他:
「難道紐約街頭的乞丐,英文能力比你差嗎?」。
很顯然,不是專業上的問題,這也是多數人始料未及的,總以為只要不斷的精進精進知識,
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可惜趨勢不斷地在改變。
台灣摩托羅拉總代理商的楊貫一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一家生產筆記型的電腦公司,因獲利短少,轉而生產手機』。
短短一句話,對公司來說,只是關掉一個獲利少的生產線,而增加一個獲利高的生產線而已。
對當初幫老闆賺進大把銀子的工程師,卻要面臨被裁撤的命運。
『在2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5年』;
『在10年前,你所擁有的優勢,可以用2年』;
『而現在,你所擁有的優勢,只能維持半年』!
朋友,用你現在所擁有的能力還能用多久?
站在公司的立場,公司要生存下來,沒有他路時,就是裁員。
升遷要單位領導開會通過,看似嚴格,這其中又會有多少不公正。
別忘了既然需要讓單位元領導對你的所有表現滿意之前,
你可能還得需要讓你身邊幾十個同事對你都滿意啊!
在那樣的環境下,你就別以為努力就會有收穫了。你唯一最堅固耐用的優勢是?
仔細觀察:
大街上,公路上的車再好的奔馳寶馬都是四個輪子在跑,但是他們都有一個重要的輪子,
你看不見,那就是備胎!
經常問問自己,在風雨人生路上,你有人生的備胎嗎?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隨時有新點子 才能翻轉產業
銀行改革的推動者布雷特.金恩
曾經,布雷特.金恩的建議被滙豐、花旗、渣打銀行都打槍,陷入人生低谷;
如今,他的書屢屢登上亞馬遜書店暢銷排名,讓各大銀行爭相邀請他前去演講。
他被稱為「破壞者」,因為打破了傳統銀行的僵固模樣。
二○一四年七月,剛發表新書《打破銀行》的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來到谷歌所舉辦的「Think Finance」論壇演講。他身著一套俐落的黑色西裝,話題從Uber到日本虛擬歌手初音未來〈Hatsume Miku〉,透過這些虛實整合的服務案例告訴大家,「銀行分行裡還有那麼多行員,這是多麼不合時宜的事情啊!」
生動的演講,帶來了熱烈的掌聲,谷歌〈巴西〉專門研究金融產業的茱利安娜〈Juliana Menezes Vasconsellos〉這樣評價他:「我們已經很習慣聽到很厲害的想法或看到很有名的人,但是布雷特的觀點真的讓人非常驚喜。」
事實上,光是一四年一年,布雷特就已經飛行超越四萬英里,足跡踏遍近三十個國家與四十個城市,發表了近五十場的演說;一二年,他被具有一三○年歷史的美國金融專業媒體「American Banker」評選為「年度金融創新人物」;他在一○年、一二年推出的兩本暢銷書《BANK 2.0》、《BANK 3.0》,更被視為掀起全球數位銀行風潮的重要推手。
出身與金融無關 卻帶動銀行變革
在台灣,銀行業對他應該並不陌生,金管會一四年年中開始推動的金融三.○政策,觸發點就是來自於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讀到了《BANK 3.0》。這本書,已經在台灣銀行界廣為流傳,甚至被視為金融改革的聖經。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出身其實和金融無關。」接受專訪時,布雷特先介紹自己的背景,一開始,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科技宅男。
生動的演講,帶來了熱烈的掌聲,谷歌〈巴西〉專門研究金融產業的茱利安娜〈Juliana Menezes Vasconsellos〉這樣評價他:「我們已經很習慣聽到很厲害的想法或看到很有名的人,但是布雷特的觀點真的讓人非常驚喜。」
事實上,光是一四年一年,布雷特就已經飛行超越四萬英里,足跡踏遍近三十個國家與四十個城市,發表了近五十場的演說;一二年,他被具有一三○年歷史的美國金融專業媒體「American Banker」評選為「年度金融創新人物」;他在一○年、一二年推出的兩本暢銷書《BANK 2.0》、《BANK 3.0》,更被視為掀起全球數位銀行風潮的重要推手。
出身與金融無關 卻帶動銀行變革
在台灣,銀行業對他應該並不陌生,金管會一四年年中開始推動的金融三.○政策,觸發點就是來自於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讀到了《BANK 3.0》。這本書,已經在台灣銀行界廣為流傳,甚至被視為金融改革的聖經。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出身其實和金融無關。」接受專訪時,布雷特先介紹自己的背景,一開始,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科技宅男。
後來他的公司被德勤〈Deloitte〉購併,由於既懂得程式語言,又能和商業人士溝通,布雷特成為商業團隊和IT團隊的橋樑,順勢當上德勤電子商務〈e-business〉總監。不久後,公司提供一個到亞太地區推動網路銀行的機會,「我想要改變這個產業,我要教育他們,不該再那麼傳統。」就是這個念頭,讓他在十五年前離開澳洲來到香港。當時的他,立志改變在產業轉型上行如老嫗的金融業。
「我當時其實是非常興奮的,那時候網路剛剛崛起,每天都有新的技術要學習。」「我還很清楚地記得,當時整個辦公室不到二十個人,每個人整天都緊盯著電腦,這樣緊湊的生活讓我停不下來。」
改善網頁選單 客訴迅速減少一五%
那時,他的團隊幫銀行建立網站,並用科技工具做顧客調查。換作今天的用語,則可稱為易用性調查〈usability test〉。「我記得那時候HSBC〈滙豐〉是我們其中一個客戶,我們只是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 ── 幫他們改善網頁的選單,結果在幾天之內,客服中心接到的抱怨電話就減少超過一五%!」
這樣一個體貼客戶的小小舉動,就能瞬間得到客戶的青睞,他想:「我們真的可以做些什麼,我們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然而,銀行並沒有在這一波網路浪潮中成功轉型。
當消費者可以在網路上觀賞電影、聽一首時下最流行的歌曲、上亞馬遜網站購買書籍時,銀行業還是不能讓顧客在網路上輕鬆取得需要的金融服務。
當我們問起阻撓銀行改革的始作俑者,是不是那些傳統的銀行家時,布雷特用了一個頗為強烈的措辭:Abosolutely〈絕對是〉! 「銀行的管理者們,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網路的重要性,當時他們總覺得,網路只是一個可以替代的管道,顧客要得到真正的服務,除了分行外,別無選擇。」布雷特語帶不平地說。
看不慣這些拒絕改變的銀行家,讓布雷特嘗試掀起巨浪,不斷利用當顧問的機會對業者提出建議,然而幾年下來,獲得採用的次數卻極為有限。
一直到○九年,布雷特已經在金融產業持續推動創新整整十年,卻未獲得任何肯定,如未遇伯樂的千里馬般,「我感到非常沮喪,真的,⋯⋯我不停地嘗試說服他們,但沒有人聽我的,包括滙豐、渣打、花旗,沒有人相信網路能為銀行帶來轉變。」
就在這個備感挫折的時候,他忽然想:「乾脆我來出一本書好了,來增加我的名氣,讓銀行的高階主管更認識我⋯⋯。」於是,為期一年的努力,銀行界的鉅作《BANK 2.0》,就在一○年誕生了。
出書當作者 意外讓各大銀行競相邀約
布雷特萬萬也想不到,這本書會如此成功。《BANK 2.0》一問世,就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的亞馬遜書店上,連續整整十八個月在金融類書籍銷售中稱冠。《亞洲銀行家》期刊主席甚至如此盛讚:「這本書涉獵的深度,超過任何一本我看過的書。
此時,過去對他超前觀念難以接受的銀行家,開始紛紛放下身段,回過頭來競相邀請眼前這位當紅炸子雞,請求布雷特為他們好好地上一堂金融課。「所有你想得到的大型銀行:花旗、渣打、J.P.Morgan〈摩根大通〉、德意志、星展、法國巴黎銀行、加拿大多倫多道明銀行⋯⋯,各大洲的銀行,都開始找我去他們那裡演講。」
原來,布雷特這本暢銷書中,不僅濃縮了十幾年來在銀行界的精準觀察,更加入另一個他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顧客體驗。透過融入許多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讓眾位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激起共鳴。
舉例來說,他的書中曾提到他在銀行的親身經歷:「有一次,我收到銀行寄來的邀請函,邀請我將VISA金卡升級成白金卡。我那時候滿開心的,剛好也有個業務要向金卡諮詢,於是我就打電話到金卡部門一併辦理,但他們卻說,他們和白金卡部門業務不相關,甚至連白金卡部門的電話都不知道。」
從布雷特的書中,你可以發現他無數次地強調使用者經驗的重要性,這些過去大型銀行不屑一顧的觀念,如今卻被視為圭臬。
亞馬遜書店的讀者更曾如此評價:「這是一本所有在金融產業的人都應該要好好讀的書!」足以看出「透過科技提升客戶體驗」這個概念,已經打動了眾多讀者的心,因為它著實道出客戶對銀行不滿已久的心聲。
變身銀行執行長 用科技吸引年輕世代
《BANK 2.0》的成功,讓布雷特開始思索他的下一步。原先他只是想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說服銀行高層,「但是現在,我有機會開始接觸全球,當時我就開始想,既然銀行都不願意嘗試,乾脆我自己來創一個專為年輕世代〈Gen Y〉使用的銀行好了。
這家銀行就是美國第一家行動銀行,Moven。
一○年,Moven bank成立,取名概念是「move and bank」英文的連音,其背後的理念,在於提供年輕人可隨時攜帶的銀行帳戶,透過Moven App,只需輕點一下,就可以輕鬆轉帳給朋友,買一杯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它還可以幫你計算這個月在各個項目的花費,並用儀表板的方式提醒你的消費狀況。
成立四年多的Moven已獲得一二○○萬美元的融資,國外知名科技媒體TechCrunch稱讚這家行動銀行的功能,更勝其他所有新起的行動銀行,「一五年預估至少能有五百萬美元收入吧!」
當年,布雷特想要在銀行業推動新興科技時,銀行業者總是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還是擔心法遵〈compliance,註:法規遵循〉的問題。」然而,在接受知名的《連線》〈Wired〉雜誌採訪時,當記者問到Moven是否碰到法規的困難時,布雷特透露:「其實我們沒有碰到太大的問題,事情就是這樣,我們只是很積極地去和他們〈執法者〉溝通。我想,以前的銀行用法規作為藉口來拒絕創新,他們只是害怕嘗試而已。」
Moven bank的成功,無疑為金融業投下一顆震撼彈,巴克萊銀行、富國銀行也紛紛投入行動銀行市場,而《Banking Exchange》雜誌更稱布雷特為「破壞者〈Mr. disruption〉」。他不僅打破了銀行百年來的常規、打破銀行家們的傳統信念,更打破了有史以來人類對銀行的想像。銀行業那生鏽已久的齒輪,在他的推波助瀾下,轉了起來。
一○年,Moven bank成立,取名概念是「move and bank」英文的連音,其背後的理念,在於提供年輕人可隨時攜帶的銀行帳戶,透過Moven App,只需輕點一下,就可以輕鬆轉帳給朋友,買一杯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它還可以幫你計算這個月在各個項目的花費,並用儀表板的方式提醒你的消費狀況。
成立四年多的Moven已獲得一二○○萬美元的融資,國外知名科技媒體TechCrunch稱讚這家行動銀行的功能,更勝其他所有新起的行動銀行,「一五年預估至少能有五百萬美元收入吧!」
當年,布雷特想要在銀行業推動新興科技時,銀行業者總是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還是擔心法遵〈compliance,註:法規遵循〉的問題。」然而,在接受知名的《連線》〈Wired〉雜誌採訪時,當記者問到Moven是否碰到法規的困難時,布雷特透露:「其實我們沒有碰到太大的問題,事情就是這樣,我們只是很積極地去和他們〈執法者〉溝通。我想,以前的銀行用法規作為藉口來拒絕創新,他們只是害怕嘗試而已。」
Moven bank的成功,無疑為金融業投下一顆震撼彈,巴克萊銀行、富國銀行也紛紛投入行動銀行市場,而《Banking Exchange》雜誌更稱布雷特為「破壞者〈Mr. disruption〉」。他不僅打破了銀行百年來的常規、打破銀行家們的傳統信念,更打破了有史以來人類對銀行的想像。銀行業那生鏽已久的齒輪,在他的推波助瀾下,轉了起來。
布雷特並不因為一、兩次的成功而驕傲或滿足。《BANK 2.0》還在亞馬遜書店暢銷的同時,他就已經發現:「我必須要讓自己一直有新的東西,才能持續和這個產業息息相關。」在出了《BANK 2.0》和成立Moven銀行後,布雷特陸續出了《今日分行,明日消失》〈Branch Today, Gone Tomorrow〉、《BANK 3.0》、《打破銀行》(Breaking Banks)等書,並擔任美國知名廣播「Voice America」的財經節目主持人,每個月流量達九百萬人次。
作家、主持人、執行長三職一身,他每天工作至少十五個小時,還要抽出時間到世界各國演講,就只為了抓住最新的金融趨勢。談到他為什麼如此亟於改變銀行?他笑稱:「因為我是熱愛科技的人,我真的希望科技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看唐太宗如何收人,收心,收天下
在今天的中國,
有很多企業家、管理者
非常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和個人魅力,
他們推崇唐太宗李世民為中國歷史上排名第一的CEO,
並將他的管理之道借鑒運用到現代管理中來。
到底唐太宗是怎麼管理的呢 ?
而我們又要怎麼結合到現代…接下去看看
一、選才
對人才的重視、尊重和培養 是唐太宗成功興國的首要策略。
他善於選賢任能,培養直諫的氣氛,
天下之才皆為他所用,集中大眾的智慧。
他相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秉承“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懷念一代名臣魏征時他還說過一段千古名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些,都是唐太宗留給後人的
閃爍著光芒的智慧和寶貴財富。
他的領導藝術與管理智慧
曾為歷代統治者和有識之士所推崇。
企業用人,關鍵在於看得準、用得對。
這樣,人才就會立刻出現在你面前,
否則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見。
唐人韓愈說:
“世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問題不在於是否有人才,而在於是否有發現人才的“伯樂”。
二、用才
諫議大夫魏征 就是一個典型的“逆才”,
他經常對唐太宗的缺點和不足犯顏直諫,多次讓唐太宗威儀掃地。
他於貞觀十三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
尖銳地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面的過錯和缺點,令唐太宗非常尷尬。
可唐太宗一貫將魏征作為難得的賢士善待之,
重用之,甚至於尷尬之後,
將《十漸不克終疏》列諸屏風,朝夕瞻視,
並作為其當朝執政的座右銘。
正因有魏征之類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
才會有大唐基業的穩固和貞觀盛世的出現。
相信下屬、廣納建言
在企業中只有相信下屬,用人不疑,
才能與下屬建立起密切關係,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個下屬,都渴望獲得領導者的信任。
如果領導者高度信任下屬,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工作,
那麼,下屬就會受到激勵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
積極肯幹,變革創新,表現出極大的工作熱情。
三、愛才
唐太宗選賢任能不論親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問出身。
在唐初上層管理集團中,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
房玄齡是隋朝舊臣,
張行成原是一介布衣,
馬周本為中郎將常何的門客,
魏征則是政敵李建成的謀臣。
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中流砥柱的人物,
為唐朝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
也重用庶族地主張亮、侯君集諸人,
打破了魏晉以來任用士族地主為官的定制。
更為可貴的是,他敢於衝破民族偏見的藩籬,選拔少數民族人才。
如貞觀六年,任鐵勒族酋長契何力為領軍將軍;
貞觀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為大將軍;
後又封突厥執失思力為安國公。
李嘉誠由一個出身微賤的打工仔成為香港首富,
“長江”企業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小廠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
他的巨大成功離不開其用人之道。
李嘉誠的企業取名“長江”,
就是基於其不擇細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誠,
不僅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起用不同才能的人,
而且在企業發展的同一階段注重任用經驗豐富、極具專長的“客卿”。
他的“智囊團”裡既有朝氣蓬勃、精明強幹的年輕人,
又有一批老謀深算的“客卿”。
四、用真情
“先存百姓”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末的社會大動盪,
親眼看到龐大的隋朝迅速崩潰,
為避免重蹈隋亡覆轍,安邦定國,
唐太宗首先確定了治國的大政方針。
這種“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訓、探討歷代興亡
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國思想。
他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
從而認識到存百姓就是要讓百姓生活安定,
只有安定百姓,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才能富強,這是最重要的“為君之道”。
愛才惜才,尊重下屬
而遺憾的是,
今天很多企業管理者對自己的下屬表現得不夠尊重。
他們發佈強硬的命令,進行粗魯的指揮、控制和監督,
甚至對下屬隨意地斥責、詆毀,毫不顧及下屬的感受,
更不會理會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
更加智慧、理性、有權威。
事實上,這種做法並沒有使他們顯得更加睿智,相反卻很愚蠢。
五、找激情
在初唐統一戰爭的歷次戰役中,
李世民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在同王世充的對陣中,
他令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
分別統率騎兵輪番向敵陣發起衝擊,
而他本人則輪番參加每一次衝擊並率隊為前鋒。
李世民總是身先士卒打頭陣。
有一次,他帶五百騎兵巡視前方地形,結果被敵人騎兵包圍。
敵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而出,
將單雄信刺落馬下,掩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
只有領導者率先示範,以身作則地努力工作,
這種熱情和精神才會影響其下屬,
讓大家都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形成熱情的工作氛圍。
可以說,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是一種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
對部下的行動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從一定意義上講,
領導者在群眾中,是一級組織的代表,
領導的言行對群眾影響非常大。
在很多情況下,領導者說之無心,
而群眾卻能聽出你話裡的弦外之音。
領導者一定要慎言,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講的不能亂講;
要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適時,言必適情,言必適度。
只有這樣才會一點一點的積累自我的權威,
才能鑄就卓越的管理。
唐太宗的管理真言可用 :
“屈己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寬厚愛民” 16個字 來總結,
值得所有領導人引以為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