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對「子宮頸癌」的定義,指的是子宮頸的癌變越過表皮細胞,向下到達子宮頸的基質,使得癌細胞容易透過淋巴與血管轉移擴散,因此這類癌症又稱為子宮頸侵襲癌。
相對的,若癌變只及於表皮細胞,國內俗稱「子宮頸原位癌」,但國外卻稱為「癌前病變」,衛生署統計顯示,台灣有超過五成的「子宮頸癌」患者,其實僅是原位癌,真正的侵襲癌比例已慢慢減少。
癌前病變 分輕中重三級
台
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功亮表示,過去許多患者一聽到自己「罹癌」,心理馬上大受打擊,事實上衛生署與醫界早有共識,認為子宮頸原位癌屬於上皮癌前病變,是可以完全治癒的,不等同於癌症,除了三年前就不再把子宮頸原位癌納入癌症的排名計數,今年起,也比照國際調整癌症登記,將子宮頸原位癌正名為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前病變無法透過外在的症狀得知,因此要定期做抹片才能篩檢出,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癌前病變可分為輕、
中、重度,以細胞變性所佔的比例來說,輕度是三分之一,中、重度達三分之二,也就是俗稱的原位癌;若以細胞核染色後呈現的顏色來區分細胞變性程度,輕度的細胞核呈淺褐色、中度是深褐色、重度則是黑色,如果已經成為侵襲癌,整片都會呈現深黑色。
癌前病變手術 治癒率高
一旦被
診斷出癌前病變,醫師通常會先做小切片的陰道鏡檢查,輕度癌前病變會建議患者繼續追蹤,若有治療的需要,冷凍、電燒或是圓錐大切片手術均可;至於中、重度
的癌前病變,建議一定要進行圓錐大切片,不只有很高的治癒率,也讓女性不一定要切除子宮。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主任賴瓊慧曾針對七百五十六名中、重度癌前
病變患者追蹤三年,只有一成的人需要再做圓錐切片或切除子宮。
曾志仁指出,年輕患者使用圓錐切片已足夠,但要配合追蹤檢查,一般會建議連續五年、每半年做一次抹片追蹤;不過若是四十歲以上、沒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來說,切除子宮會是一個相對較保險的做法。
圓椎切片後 應持續追蹤
此外,賴瓊慧表示,若重度癌前病變的病灶面積較大,即使做圓錐切片,邊緣還是有切不乾淨的風險,她就遇過患者做到第五次圓錐切片手術還不成功,後來因為癌細胞侵入內膜,必須切除子宮。
她指出,從中重度癌前病變發展成子宮頸侵襲癌,平均約需八至十年的時間,當女性還有月經時,子宮頸管口,較不會沾黏塞住,若有癌細胞復發較容易偵察出;但是隨著老化漸漸萎縮,尤其停經後子宮頸管口甚至癒合起來,裡面若有癌細胞就無法透過抹片篩出,易致罹患子宮頸侵襲癌。
性行為後三年起
就該做檢查
王功亮表示,雖然政府提供的抹片檢查是三十歲才開始,但若要保存子宮、保護健康,建議只要有性行為後的三年起,就應該開始做抹片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由
於導致子宮頸產生癌變的主因就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曾志仁表示,目前有兩種自費HPV疫苗可選擇,政府核准的使用年齡是九至二十六歲,在有性行
為之前接種,保護效果最好,但疫苗涵蓋的HPV型別只有七成,因此即使接種了疫苗,日後還是要配合抹片檢查,才能全面預防子宮頸癌找上門。
由於許多女性並不勤於做抹片檢查,曾志仁也建議三十五歲以上,且超過五年沒做抹片的女性,應加做HPV篩檢,確認自己是否有感染而成為癌變的高危險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